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好看的书院 >> 汉墙 >> 第172章 中原混乱

第172章 中原混乱 2/3

听简雍问起这件事,刘备不由苦笑着摇了摇头,“关中王如此强悍,我怎么会不想跟他拉拉关系。可他太忙,根本就没有时间见我。我估计他是不想见我,毕竟我先前不顾公孙瓒的死活,带着人马脱离了战场。”

“……主公,青州四战之地,一旦公孙瓒败亡,袁绍的目标不是曹操就是我们,以曹操跟袁绍的关系,十有八九会先对付我们。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我们需要早作准备。”

“如今公孙瓒那里已经没有什么指望,袁绍想要灭掉公孙瓒只是弹指之间。要是这时候关中王跟袁绍斗起来就好了,那样我们又可以多争取一段时间。可惜关中王很聪明,在接走了大批黑山贼以后就退回了关中,并没有跟袁绍争夺并州。”

“主公,要不然我们想办法跟曹操结盟吧,只要跟曹操结了盟,至少我们不需要会受到袁绍跟曹操的夹击。”简雍对刘备提议道。

“好主意,那就劳烦宪和出使一趟曹营。我会让卫旌出使吕布那里,争取三家联盟,应对将来袁绍的来袭。”

为了日后打算,刘备分别派人去曹操、吕布那里商议结盟事宜,而离开北海前往长安的孔融一家也终于到了长安。好在孔融的面子挺大,沿途也没有人刻意刁难,即便遇上不长眼的劫匪,也被护送孔融一家前往长安的武安国给打发了。

“主公,我们到长安了。”武安国看着长安高大的城墙,有些兴奋的对马车里的孔融说道。

“忠节,我如今已经不是北海太守,不过是一个落魄文人,当不得你主公了。谢谢你一路护送我们前来长安,你若是有意从军,我会将你推荐给关中王。”

“主……先生言重了。先生如今虽然身无官职,但以先生的才学,想要在关中一展所长也不是没有机会……先生,你快看看,出城的那些人是不是关中王的人?”

听到武安国的话,孔融探头看了一眼,脸色不由一变,急忙下了马车对武安国叮嘱道:“忠节,走在最前头的就是关中王,一会你切记不可失礼。”

“忠节明白。”武安国连忙答道。

得知孔融来投,关中王不敢大意。虽然孔融的本事差点,但名声极佳,留在学院里教书育人是极好的人选。郑玄如今年岁已经太大,卢植、蔡邕等人的岁数同样也不小,孔融的风骨可以保证文学院的风气不会在日后变得阿谀。虽然这样做容易培养出一些日后给自己添堵的大臣,可这点小毛病并不是不能忍耐。

“刘辨见过孔先生。”刘福上前对孔融一躬到底,绝口不提官职地位,只将自己摆在一个学子的身份上。这让孔融感到很舒服,来关中前他还担心会不受刘福待见,可看到刘福如此做派,孔融的心里不由微微松了口气。

“孔先生,此处非是说话的所在,且随我回府,我们再作详谈。”刘福说着扶着孔融上了马车,随后坐在车辕上一甩马鞭,驾着马车将孔融一家拉进了长安。

这是作秀!赤果果的作秀!目的就是告诉所有人刘福的礼贤下士。这世上什么最重要?人才!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够成功!才能不惧来自各方的挑战!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人才都是有脾气的,越是有本事的人臭毛病越多!诸葛亮为啥非要刘备三顾茅庐,司马懿为啥屡次拒绝曹操的征辟,到最后察觉到曹操对他动了杀心,这才老老实实的接受任命。说白了都是毛病!认为自己是大才,别人想用自己就必须忍受自己的臭毛病。

刘福虽然不想要惯这些人的臭毛病,可眼下想要争夺天下,还是必须用到那些人。学院可以为刘福解决治下中下级官吏不足的问题,但却无法为刘福提供像郭嘉、贾诩那样的大才。那些大才,还需要刘福自己去找。

根据刘福手里掌握的情报,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才智之士基本上都已经有主,剩下的不是还没出生就是还在吃奶,刘福想要招揽那些已经投靠他人的智者,那必须等到干掉那些智者原来主公的时候,在这之前,刘福必须给那些智者留下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印象,让他们明白,就算他们日后投靠了刘福,所受到的礼遇只会更好,不会变差。

不过作秀归作秀,孔融没瞧出来,武安国没瞧出来,在附近看到这一幕的平民百姓也没瞧出来。这场秀做得很成功!其实不管是不是抱着其他目的,只要做到了,别人就会承认。没用多长时间,刘福亲自驾车迎接孔融的事情就在中原大地上流传。

孔融是孔夫子的后人,这个身份让孔融在清流中拥有着极高的声望,之前刘福通过土豆收买了天下农人的人心,而礼待孔融,又为刘福收获了那些清流名士的好感。对于刘福安排自己去学院教书育人,孔融很是满意。为官数载,孔融已经清楚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尤其是在被刘备夺权以后,孔融更是对官场没有好感。而且孔融认为,一个官员如果品德低下,那日后必将为害一方,学院的学子日后都是要进官府做事的,提高这些学子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他孔文举作为孔门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墙最新章节 - 汉墙全文阅读 - 汉墙txt下载 - 炮王的全部小说 - 汉墙 好看的书院

猜你喜欢: 她是贵族学院的女配伪装名媛破云特工:开局郑耀先要收我为徒从斗罗开始猎杀主角仙逆太太经明末边军一小兵脱贫倒计时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